

兴化最后的那两段城墙
始建于南宋,重建于明初,历经八百年沧桑,阅尽人世剩残垣
兴化县城上登览
唐 甄
孤城野水忘黄昏,
粳稻菰蒲一水痕。
风急直愁沧浪入,
秋高常畏大淮奔。
鱼龙带雨叵中泽,
鹳鹤冲烟过北门。
来日忧怀何处道,
芰荷香满泛前村。
文/郭保康
图/张娈鸾
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从海陵北境拆分出的招远场,同年被设为兴化县。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兴化坊间千百年流传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那一圈800年的古城墙和她的风雨沧桑史。
兴化古城墙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初为土城,元末坍塌。明朝洪武五年(1372)用砖重建,内外环水为濠。历经南宋抗金御元、元末张士诚起义、明末“三王”起义以及近代抗战等战火,古城墙早已斑驳残败。195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城墙主体部分基本拆除,现仅存东岳庙北侧和东营街东侧两段残垣。
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兴化东岳庙北侧一段古城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化市政府对该段城墙进行大修,2010年在此段城墙北侧建有古城墙遗址公园,为人们触摸兴化古城墙的沧桑留下一个好去处。
时光交替、步换景移,当初环城一周的城墙只剩下两段残垣依旧屹立,千百年来世事变幻,战火硝烟,只有它们坚守在这里,历经雨露风霜,将文明默默传承。它们像是两位沧桑老人,在诉述着从南宋至今的兴化800年风云变幻和历史演变。
建城之前厄难频频
唐代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南移,江淮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唐大历二年(767),淮南节度判官李承组织军民,在今兴化东部沿海构筑了一道拦海大坝“常丰堰”,堰西之地逐渐成为良田,定居人口随之增长,为设县创造了条件。五代杨吴武义二年(920),分海陵北境设置招远场,同年改招远场为兴化县,县治为昭阳镇。
设县后的兴化有县无城,那是由于兴化地处里下河沿海,历来不为兵家所重视,加之兴化四周大泽茫茫,漂悬水上的兴化一直难以建城墙。
兴化的第一堵城墙是在建县300多年后的南宋宝庆元年(1225)才建起来的。
城墙是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防御设施。由于兴化无城墙可守,导致了兴化在当时短短20年内接连发生多起重大事件。
开禧年间(1205-1207),宋金正激战于江淮东部之际,兴化驻军小校戚椿趁机叛变,骚扰宋军后方,在兴化城区鼓噪烧杀,兴化知县仓皇逃窜,政权溃散。
嘉定初期(1208-1210),楚州(今淮安)饥民暴动,头领胡德占据盐城后,向兴化发帖强索财帛。在信使被杀遭到拒绝后,胡德率领万余饥民压向兴化,一时间,饥民兵船如蚁,宋兵束手无策。胡德拥兵入城后活捉了兴化知县,并将城区掳掠一空。
嘉定十年(1217)以后,江淮东部为山东李全所控制。李全以南宋太尉的名义拥兵自重,数次赶走、刺杀朝廷派遣的行政官吏。后李全又秘密接受金、元的封爵,成为勾挂三方的割据军阀。嘉定十五年(1222)前后,李全公开在兴化一带操练水师,大有渡江南下的势头,成为南宋政权的心腹之患。于是,宋宁宗赵扩下旨江淮,修城筑垣,整军备战。
明城墙下叠压着宋城
1225年,宋理宗宝庆元年。这一年,兴化知县陈垓奉命组织军民筑城。陈垓按照战争守卫的要求,以版筑之法筑成了一座土城。“周六里一百五十七步”(《咸丰兴化县志》,以下同),城高一丈八尺,分四门四水关。就地掘土,以芦苇为筋,层层夯实;又于城上每隔一段筑有一哨棚,棚中堆放草苫,每逢雨季则以草苫盖住城头,以防雨水冲刷后导致坍塌。
该土城仅有牙城而无外郭,四周浩汤之水形成天然城濠。陈垓又曾于东北、西北筑有两座小城(即今昭阳镇新城村和城堡村),互为犄角,与主城成呼应之势以抵御北方来敌。土城筑成不久,南宋朝廷便以一场较大的军事行动歼灭了李全的部队,消除了心腹之患。
元末,因为年久失修,陈垓带领兴化军民修建的这座土城不断坍塌,最终荒废成一条土圩子。
明洪武五年(1372),兴化守御千户郭德、蔡德、刘人杰奉札在宋城基础上“以砖更建,高一丈八尺,内外环为水濠。”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为抵御倭寇,又“垒土崇甓,加旧址一丈,共高二丈八尺有奇,厚四丈。女墙高二尺五寸”,睥睨“高三尺”。此时的兴化城池高达11米以上,宽约13米有余,外墙以大砖砌就,城上可五马并行,雄伟高大。
辟四门崇四楼,东为启元门、观海楼;西为威武门、见山楼;南为文明门、怀熏楼;北为肇魁门、仰宸楼。又开四水关,城内外水道畅通。
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胡顺华为抵御倭寇,在内城基础上加高一丈,又置雉堞箭垛,共高三丈三尺有奇。
饱受历代战火洗礼
这座高大的城墙历经了无数次战火,也见证了古城兴化的繁华历史变迁。
自南宋筑城以来,兴化经济不断发展繁荣。由于水运通达,至明清时城内外商埠兴旺,市井繁荣,出现了“金东门”、“银北门”两大商业街区,字号相连、旗帘相望。其时,城墙内外雉堞临水、古塔凌霄、小桥流水、庭院深深。元老府、司马府、大夫第、进士第等簪缨之族、鼎食之家鳞次栉比。
登城而观,内可鸟瞰全城,街道纵横,行人络绎,坊表林立。向城外远眺,西可观“阳山夕照”、东可仰“胜湖秋月”、北有“巾荡飘渺”、南有“南津烟树”,恰似一处天堂仙境。
清道光年间,兴化古城墙完成了清以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民国年间(1924年),因战争不断,部分城墙倒塌。从此,战火一直弥漫在古城墙的内外。
1939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撤至兴化城。1940年夏,日寇飞机轰炸,城墙局部受损。当年5月23日,日军曾攻入兴化城,考虑到兵力和后勤保障的困难,仅占三天便退回高邮。
1941年2月16日,日军独立混成旅第十二旅团(司令官南浦襄吉少将)柴田石井、野田部队协同伪军197团刘湘图,从高邮出发,沿北澄子河、南官河水陆并进,到达兴化城南地区,在飞机掩护下,将高大的城墙炸开缺口强攻兴化。2月20日上午,兴化城沦陷。
1945年夏,我军为收复兴化,组织了10多个团的兵力打响了一场经典战役——“血战兴化城”。
据当年参与“血战兴化”的老兵回忆,1941年,伪师长刘湘图占据兴化后,又大兴土木,增修工事,在10米高、3米厚的城墙内外筑起了200多座碉堡,再加上城墙四周近20米宽的护城河,在刘湘图眼里兴化可谓是一座“固若金汤”的水上要塞。
经过三天四夜的激战,我军1000多位先烈血洒古城,兴化这座水上要塞终于回到人民手中。那一年,距史可法兵折扬州也恰好整整过去了300年。
迄今仅余两段残垣
兴化古城因战,被毁严重。加上城市建设和内外交通需要,于1958年经省政府批准,大部分城墙和所有城楼被拆除,四门水关及市河被填没。
1995年出版的《兴化市志》记载,兴化城墙“仅存西门、小东门等残垣约400米”。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四处残垣位置分别为:百货公司仓库北端,造纸厂大门南端,健康小学东侧,粮食局仓库后边,每段约100米左右。值得庆幸的是,因建国初期的百货公司仓库、直属粮库等国有企业依古城墙而建,一部分残垣便被保留下来。
上世纪末,兴化城西部地段的古城墙再次被损,后仅存原百货公司仓库及原健康小学处城墙。其中保存较好的是百货公司仓库处,即位于东城外城脚根巷的那一段。
绕过飞檐翘角的兴化东岳庙,便可看到这一段长约百米的古城残垣矗立在现代楼房建筑之中,经过修缮的这段古城墙只是当时的一小段,高度也只有原来的一半,已不再是当年的墙面风化剥蚀、斑斑驳驳的破旧景象。
1986年,该段城墙被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兴化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兴化市政府启动城区古城墙维修保护工程,确定首先修缮东岳庙北侧的那一段古城墙。整个古城墙维修以“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宗旨。2007年10月,在第八届兴化市郑板桥艺术节开幕之际,首期东岳庙北侧的这一段古城墙修缮工程终于如期完工。
时隔3年之后,在此段古城墙北侧的古城墙遗址公园也落成对外开放,为人们触摸古城城脉留下一方永久纪念之处。
从东岳庙北侧的城墙公园再向西步行百余米,穿过大街和小巷,人们还可以找寻到地处东营街东侧的另一段古城墙。这段未曾修葺的古城墙,斑驳风化得非常严重,且至今依然混杂在民居和楼房之中,部分城墙甚至被百姓砌成了民居的墙壁或者地基。
每每有游客慕名到访,住在城墙脚下的居民纷纷热情带领着人们一起找寻历史给城墙留下的痕迹:“这里就是当年血战兴化时留下的子弹孔。” “喏,这块古城砖上还有个铭文‘中’字,或许是当年制作城砖的工匠刻上去的。”
光影变幻,古今纵横,兴化城墙始终矗立苏中水乡。如今,人们再也看不见城墙烽火台上浓浓的狼烟,触不到护城河中冰冷的水流,唯有这两段城墙残垣,连同城墙根下的点点青苔,一处处箭孔弹孔,一个个古代工匠留下神秘的“文字”, 见证着宋金、抗倭、抗清以及抗日等历次战争的惨烈、水城兴化的繁荣变迁……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