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9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时评
2025年09月30日

用关爱、扶助之手培育“绿电公益”参天大树

本文字数:1209

□ 孙贵书

 

新学期开学,竹泓镇有5名困境学生获得华新环保“绿电公益基金”资助。本学期,5名困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费用由该基金承担。(《兴化日报》9月24日)

在全民小康的时代背景下,仍有部分家庭因疾病、残疾、意外等原因陷入困境。这些家庭的孩子渴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却可能因经济窘迫而错失机会。致富不忘乡邻的姚金元、姚永琪父子,用光伏发电收益设立“绿电公益基金”。这样的善举,来自“00后”大学生姚永琪的公益初心,来自其父姚金元对儿子的支持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这样的“绿电公益”在为困境家庭送去希望的同时,更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扎根于充满爱心的大地,并呼唤着全社会来共同浇灌,让扶贫济困的善举长成荫庇众生的参天大树。

“绿电公益”的生命力,在于帮扶的精准性。华新环保“绿电公益基金”摒弃“大水漫灌”,通过入户调研、经济核查、综合评估等严谨流程,从全镇57名困境儿童中筛选出5名首批资助对象,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每学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调整资助名单。这种“精准滴灌”的做法,避免了资源浪费,从而确保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得到扶持。这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公益帮扶必须走出“粗放式”误区,以务实的调研、严格的管理、动态的调整,让帮扶措施精准对接困境家庭的需求,实现“帮到点上、扶到根上”的效果。

“绿电公益”的壮大,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姚氏父子的义举是一个优秀的范本,但仅靠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若能有更多的企业像华新环保一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此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敢于探索更多的“产业+公益”的济困帮扶模式——无论是用绿色产业收益反哺公益,还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开展专项帮扶,以自身的满腔热忱、一腔爱心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就会汇聚成更多的磅礴的公益力量。对此,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通过政策引导、宣传表彰、税收优惠等方式,为企业参与公益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给他们撑腰、壮胆、打气,让“扶危济困”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

“绿电公益”的深远意义,在于传递出“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当困境学生在基金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安心学习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社会的关爱与信任。这种关爱会化作他们成长的动力,培育他们的感恩之心,推动他们未来反哺社会,形成“帮扶——成长——回馈”的良性循环态势。

从姚氏父子的“绿电公益基金”,到遍布全国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数公益善举证明:扶贫济困不能单靠某个人、某些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热情支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既要有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更要有关爱普通人、弱势群体的义举和行动,从而努力守护社会的温度与良知。让我们以“绿电公益”为起点,呼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个人勇于伸出关爱扶助之手,让公益之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长成荫庇万千困境家庭的参天大树,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